申请试用 咨询热线
新浪微博 微信

博彦科技(股票代码:002649)全资子公司

关于我们

【舆情动态】“楼盘降价——业主维权”事件舆情分析

发布日期:2011-10-28 17:47:48   

       随着地产调控的持续,越来越多的地产商正在积极调整销售策略以求“自保”,观望中的购房者似乎看到了房价回落的“微光”,而刚刚置业的业主们或将体验资产缩水的“剧痛”。当老业主“维权”愈演愈烈的时候,一场关于“契约精神”的讨论也沸沸扬扬。

楼盘降价引发先期业主

“维权”事件频发
       10月23日,网友“财经女记者部落”发了一条微博,称近期上海降价楼盘,比炒股刺激多了,瞬间蒸发几十万,受不了这刺激,老业主集体“维权”打砸售楼处。截至10月26日,这条由非认证用户发出的微博已经被转发了5万余次,被评论超过1万次。这仅仅是连日来,公众舆论关于“业主维权”话题中的一小部分,而引发讨论的“维权”事件绝非第一次发生。据财新网的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媒体公开报道过的楼盘降价引发业主“维权”的事件至少有13起,其中北京最多,有7起,上海则有3起。

“业主维权”舆情
不断积累与变化
(一)舆情不断积累升温
       近半年来,媒体以及公众对“业主维权”事件的关注度呈逐渐提升的态势。传统媒体的报道篇数8月份之后大幅增加,在新浪与腾讯微博平台有关微博的数量也急速增长,由之前的每月千余条跃升至数万条,10月份更是达到近20万条的数量级,舆情热度可见一斑。
(二)舆论倾向悄然变化 开发商难逃指责
        由于“维权”的理由、规模与方式不断变化,公众对此的舆论倾向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2011年5月,北京“常青藤”项目的近30位业主表示欲对开发商提起“反暴利”的投诉。“反暴利”这一口号被认为标志着“楼市降价维权新模式”,甚至有媒体评论其有可能促进房地产行业新秩序的建立。8月份,北京东方玫瑰园业主维权事件,关于地产商是否捂盘以及是否应该给予业主补偿尚存一定争议。随后地产商与老业主的矛盾似乎更激烈,“维权”行动逐渐引发肢体冲突,而最近的几次已经升级为业主打砸售楼部。业主“维权”的举动遭到了越来越多的声讨。
       值得注意的是,舆论对“被维权”的开发商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开发商最初并没有站在舆论的对立面,而仅仅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但近日一些媒体抛出了开发商雇人演“维权”的“阴谋论”,使得开发商承受的舆情压力也逐渐加大。

公众舆论倾向分析
(一)八成公众反对业主因楼盘降价维权
      新浪微博日前发起了关于“房价能否下降”的投票,目前有近4万人参与。其中有80%的用户选择了“房价可以下降,业主维权是胡闹”,有7%认为房价不应该下降。有网友表示“如果(降价)是市场行为,业主维权是胡闹。但这次是人为政策的因素,政府就应该考虑到这批业主的利益问题。”此外,可以明显看到不少网友在评论中支持“阴谋论”一说,认为越来越多的“维权”可能是开发商自导自演的闹剧。
      搜狐网关于“房价下跌,打砸售楼处是否合理”的讨论中,有约72%网友(超过4万)持反对态度,提倡遵守契约精神,而28%的网友对“经常有太多霸王条款,消费者无法提前获知规避。开发商违规在前,理应维权”表示赞同。但在被问及“房价下跌时围攻售楼处是否有用”时,90%的网友(超过12万)认为房价下跌是大势所趋。

(二)业内人士边质疑边寻求破解之道
      微博上颇为活跃的地产名人潘石屹、任志强都颇为关注“维权”事件,连续几个月来陆续对这类事件发出评论。任志强曾在微博上质问业主“维权”的行为是否是故意制造降价纠纷,公开破坏政府信誉和契约精神。世联地产[14.46 2.05% 股吧 研报]董事长陈劲松在微博上表示,打砸行为是“法治问题”。名门地产(河南)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宇波则幽默地建议,“降价前,售楼处装好监控设备,聘请律师顾问,拾起法律武器,保卫自己。”
     还有一些业内人士在积极地思考如何化解当前降价趋势与部分业主利益的矛盾冲突。深圳彭成实业有限公司大东城副总经理林舒在微博中分析道,“首先认清市场和认清自己的产品。”他认为降价销售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上海工商联房地产商会法律分会会长周吉高建议大幅降价之前应做好多手准备,例如检查合同及履行情形、尊重前期业主的感受、取得媒体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成立应急小组、重视网络力量等。

(三)意见领袖表示“阴谋论”很可怕
       有部分意见领袖对“阴谋论”一说提出了观点。一些认证微博用户认为最近业主打砸售楼部的“维权”事件可能系开发商有意策划,也有部分意见领袖对此表示怀疑。广州市同创卓越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卓文发表微博指出,“阴谋论”的观点很可怕,完全是主观臆想,把开发商彻底妖魔化,谬误之极。

舆情小结
      总体看来,当前社会各方对房地产价格下降以及由此引发的老业主“维权”事件已然达到了很高的舆情热度。买房之后,价格理当有涨有落。跌价就不认账,这种态度当然遭到舆论普遍批评。可是,作为交易的另一方,房地产企业也无法完全置身事外,也很可能成为舆论的指向,而“维权”事件衍生的地产商“阴谋论”就是最好的例子。尽管地产开发商目前并没有成为众矢之的,但是不应光摆出一副无奈,而应考虑如何更好地与客户、公众沟通,妥善处理接下来或许会成为常态的降价行为,求生存的同时也保声誉。
                                                                                                                                 (来源:凤凰网)

红麦聚信(北京)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专业舆情监测解决方案提供商

本站CDN服务由ChinaCache提供

备案序号:京ICP备090246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659号

 

Copyright © soften.cn 200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